壹
井岡山的雄奇、博大、深邃、秀美,曾經傾倒無數世人。
我無數次走進它,走進它起伏綿延的皺褶,走進它鮮活感人的故事。
這是一座神圣的山,一座神奇的山,也是一座神秘的山。
井岡山的紅色之旅,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,寫入新中國的編年史,也寫入歷史的畫頁中。硝煙已逝,戰旗如畫,那一段威武雄闊、浩歌悲壯的歲月滋養出一種精神、一股豪情,向世人宣告一種無可辯駁的真理和一種無可戰勝的力量。
然而,博大深邃的井岡山,并不只有紅色的浪漫、紅色的驕傲,它的天幕上,輝映著五彩的光芒。
清新的山野、幽深的峽谷、喧的瀑布、蜿蜒的河流,還有漫天飄蕩的流云、長滿雜花的老樹、青蔥欲滴的翠竹、攀援纏繞的蒼藤……都在告訴你,井岡山,它的秀雅與婉約,它的抒情與柔麗,它的溫馨與寧靜。井岡山多姿多彩的面目,讓人讀之不盡,品有余芳。
踩著炎夏的尾梢,我又一次踏上井岡山。這次,我扣訪的不是揚名四海的黃洋界和八角樓,也不是醉人心扉的龍潭與水口,而是一個全新的境域——筆架山。
貳
沿著新修的柏油路,汽車盤旋前行,灼熱的陽光嘩嘩地擊打在車窗玻璃上,濺起刺目的光芒。遠處的水田如反射強烈的鏡子,一片明亮耀眼,白熾的夏季風卷起一股一股熱浪,在遼闊的天地間任意穿行而過,讓人望一眼,汗水便涔涔而下。
炎夏的尾梢,是威風凜凜的秋老虎,也是這個酷熱的季節在人間濃墨重彩的謝幕演出。
好在,汽車駛入了一條山谷。滿眼的綠色如潮水般撲面而來,瞬間,便將你的心緒掩蔽在一片清涼的感覺中。
這兒的綠是濃稠的、鮮亮的、深邃的,同時也是生動活潑、生機盎然的。它層層疊疊、起起伏伏、浩浩蕩蕩,從山谷的最低處一直朝高遠的天空伸展,把你的目光牽引到無邊無際的前方,直至魂魄也隨著目光如風箏般飄蕩起來。
小車停住了。打開車門,一陣微風拂過,吹在肌膚上是那樣清新涼爽,暑熱的氣息消退,季節仿佛于悠然之間翻過了新的一頁……
從這里開始,我們就要踏入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了。
我已經看過這座山神圣的一面,現在要親眼看看它的神秘一面了。
來之前,我查閱了筆架山的一些相關資料。
筆架山是井岡山主要森林植被分布區,這里保存著全球(請注意,是全球,不僅僅是全國,更不僅僅是江西)同緯度唯一幸存的次原始亞熱帶闊葉林,分布有大量珍稀、瀕危及特有的野生動植物,具有極高的保護和觀賞價值。
僅僅這句話,便讓人不能不對筆架山充滿向往。
這塊最后的處女林,對愛好自然的人來說,它的魅惑是深度的、無限的。
蓊郁的樹叢、搖曳的竹林,我們從一條植被茂密、幽深險峻的小徑攀援而上。這條小徑年代久遠,仿佛從歲月的深處鋪展至今。其間有早先的獵人和砍柴人走的路,茅草高處齊人眉眼,泥濘濕滑不見天日,偶爾還會踏上不知哪個朝代修建的驛路,由卵石和青石片鋪就,早已斷斷續續、殘缺毀圮,只留下斑斑蘚跡和獸蹤。
一個小時、兩個小時……我們的喘息越來越重,腳步也越來越沉。當一只巨大的林鳥被突然驚起,撲騰騰展翅飛向空中的時候,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,一道綿延的山脊聳立在我們面前,朝兩頭延展。
據介紹,這條山脊西起五指峰,東至巖鷹石,全長十余里,共有山峰13座,其中著名山峰7座,分別為:古柏峰、望指峰、石猴峰、揚眉峰、觀島峰、石筍峰和孔雀峰。
縱目眺望,整條山脊如波浪起伏,恰似古人擱筆的筆架,顯然,這便是筆架山山名的由來。
山頂的陽光那樣燦爛明澈,但浩漫的山風在崗巒間起舞雀躍,將陽光吹落在廣袤的綠野間,如珠玉散落,似金箔四濺……
叁
井岡山的地質特征形成久遠,它屬于西太平洋華南板塊北緣。在燕山期的陸內造山運動期間因板塊間的反復沖撞擠壓而成。方圓五百里的井岡山原本低平的地貌,被大陸板塊擠壓出一道道起伏的皺褶,隆起部分為山巒山峰,凹陷部分為山谷山坳。無限風光無窮詩意無盡畫卷,就隱藏在這一大片綠意盎然的土地上。
作為井岡山核心自然保護區(也是核心景區)的筆架山,如游龍般蜿蜒十余里,人的目力難以窮盡。筆架山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400米之間,與其遙遙相對的地方,是另一條山嶺——井岡山主峰五指峰。筆架山與五指峰之間,是一條名叫河西垅的大峽谷,其深達600多米,俯瞰下去,讓人頓有頭暈目眩的感覺。
這樣險要的去處,實不多見,對于探險覽勝者來說,它的意義更是非同一般。
然而,千萬年來,這個地方,幾乎沒有人跡。水在靜寂地流,花在落寞地開,風在縱情地吹,云在自由地飄……沒有人知道它的秘密,沒有人懂得它的內蘊,它的天然麗質,萬種風情,在無數個朝來夕往中,在無數次日升月降中,如空如幻,顧影自盼。
河西垅谷底有一條河,叫井岡河。80年前,國民黨發動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“會剿”,留守井岡山的紅軍第五軍戰斗失利,彭德懷同志將余下的1000多名官兵收攏,沿著這條河撤出井岡山。悲壯的旅程,他們一定沒有攀上高高的山嶺,最后眺望一眼井岡山的壯美奇觀。
20多年前,《詩刊》原主編鄒荻帆來井岡山,他聽說了筆架山的秀美姿容,為筆架山寫下了屬于它的第一首詩章:
山漾綠云,
花扶小徑。
十里杜鵑長廊,
萬頃松竹畫屏。
飛瀑濺銀雨,
鳴泉弄金箏……
筆架山的名字開始漸漸為世人所知。
現在,我們既然登上了山頂,當然迫不及待想進入詩中所描繪的畫卷之中。
肆
作為地球同一緯度唯一保持完整的原始次生林,筆架山植被的豐富讓你難以想象,它比油畫畫布上的顏料更為粘稠厚重。這里分布的珍貴、稀有和瀕危植物達140多種,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有杜鵑和松柏。
筆架山1000多米的海拔,正處于氣象學所說的云霧線之上。玄武巖層碎塊多,土層瘠薄,土壤偏酸性,勁峭的四季風沿著筆架山兩邊的峽谷直侵陡峭的山崖和暴露的山脊,帶來由濕潤氣流組成的云團霧氣,恰恰適宜松柏與杜鵑的生長。長達十余里的山脊兩側,全部長滿密密層層的杜鵑,間有福建柏和黃山松蓊然聳立,實在是世間罕見之景觀。
然,處處是山,處處是崖,絕壁千尺,榛莽滿地,砍柴人和獵人走的路到此早已斷絕,名聞遐邇的十里杜鵑林,如何能身臨其境?
井岡山的管理人員理解旅游者的心情,他們修建了一條長達5000多米的空中棧道,一條長5000多米的游覽索道,好讓筆架山的美學價值能夠充分展現于世人面前,并幫助那些愛好自然的人們圓一個美麗而又絢爛的夢。
棧道緊貼著懸崖絕壁,穿行于蓊郁的林木之間。棧道的入口處,即見一種暗褐色枝干遒勁的常綠樹木,密集地占據著山嶺上和懸崖間的每一寸土地。
一位正在從事棧道掃尾工程的工人告訴我,這是猴頭杜鵑。
印象中的杜鵑,一般是低矮的灌木,可眼前的杜鵑樹相互擁擠、糾纏、競相朝陽光燦爛的空中生長,其高度均有數米,最高的竟有7米。顯然,這種杜鵑已非灌木叢,而屬于喬木林了。
井岡山的杜鵑種類有多種,如紅毛杜鵑、紫背杜鵑、云錦杜鵑、馬齦花杜鵑、長蕊杜鵑、江西杜鵑……這些品種筆架山上都有,而尤以猴頭杜鵑為勝。
密密層層的杜鵑,無窮無盡地朝前延伸,像綠色的海潮,像挺進的桅桿,像一支不屈不撓的浩蕩軍團。
它們的枝干不知遭遇過多少場劇烈山風的搖撼,不知經歷過多少回烈日焦灼的烘烤,不知承受過多少次嚴冬冰掛的欺凌,看上去如鐵一般堅硬,用手摸去,粗糙硌手、質感強烈。
棧道不時穿過密集的杜鵑枝葉搭成的天棚,頓時,陽光被完全遮擋,只余下一片蔭翳;時而,一株粗碩的杜鵑樹橫在路前,仔細看,原來它生生將一塊巖石擠裂擠開,它的身形因此顯得格外奇怪。
我看過松樹崩裂巖石傲然而生,沒曾想杜鵑竟也有此天生神力,讓我對杜鵑平添了一份敬意。
十里棧道,十里杜鵑,當我終于“檢閱”完這支綠色的軍團,我心中的情感蓄積也達到了一個噴發點!
我在想:如果我在花期來這里會看見一副怎樣的景象——那千山飛紅、萬花疊彩,霞帔爛漫,錦屏俏麗的風物畫圖,能不
讓我迷醉忘返?
我在想:如果在初春的時令來到這里又會看見一副怎樣的景象——那云瀑飛卷,霧氣環身,峰島飄浮,亦真亦幻的情貌氣象,能不讓我逍遙欲仙?
十里云嵐,十里花海,它無盡的美麗,在誘惑你或呼喚你,等待著你下一次再來!
伍
是的,一次巡游,無法將筆架山和杜鵑林全部的美盡攬入懷,正像到過一次井岡山,不可能將井岡山全部的壯闊雄奇盡觀在眼。
那么,和它相約,相約在下一個春季,來看杜鵑;相約在下一個夏季,來看云海;相約在下一個秋季,來看楓林;相約在下一個冬季,來看霧凇……
四季井岡,五彩井岡,你讀過它的神圣和神秘,便能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神奇。
(責任編輯:袁海曉 來源:江西日報 褚兢文、李德清攝)
中國·井岡山革命博物館
地址:江西省井岡山茨坪紅軍南路